发货:3天内
/> 早在一千四百年前的刘勰,对于文章的继承与创新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变则可久,通则不乏”,认识到创新才能流传久远,继承才不致贫乏
《文心雕龙》中的《通变》篇,是专门论述继承与创新辩证关系的篇章
对于现今的文化创新,仍有着启悟的现实意义
“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
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
” 是说文章的体制有常规可循,变化文章的方法则无一定之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所有诗歌、辞赋、书札、奏记等体裁,名称与写作原理都是前后继承的,这就说明体裁是有常规可循的
文采、语言、气势和感染力量等等,须有所变化创新才能长久流传,这就无一定之规了
文体的名称与写作原理各有常规,所以确立体制必须借鉴于过去的作品,写作中的变化创新没有一定,所以在写作方法上必须参酌新的创作,这样,才能驰骋在无穷尽的创作道路上,汲取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
刘勰还用通俗的比喻说,有的作者象井绳太短,因打不到水而口内干渴,有的作者象脚软无力而半途停步,这并不是因为文章写作的道理已经穷尽,而是由于对继承创新的方法不通晓罢了
讨论文章的写作方法,譬如草木生长,它们的根干都附着在土地上是共性,但受阳光照射的差异,便具有了不同的品格和味道了
任何创新都有个基础问题,之所以“口内干渴”,之所以“半途停步”,这都是因基础不牢而创新乏力的缘故
所以浮躁是创新的大敌
前不久看张泽勇的《胡岩论画录》,我非常欣赏画家胡岩的创新精神
胡岩告诫人们:书画最忌讳急功近利
书不阿俗,画不阿贵,书不阿财,画不阿时
迎合世俗,逢迎权贵,痴迷钱财,追求时尚,最容易失去自我与个性,哪儿还有艺术创新可言
迎合世俗者,作品必然圆滑,逢迎权贵者,作品必然无骨,痴迷钱财者,作品必然轻浮,追求时尚者,作品必然花哨
凡此种种,虽能浪得一时虚名和钱财,享得一时荣华和富贵,哪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无情淘汰!若想让自己的生命在作品中延续,创作的作品教化后人,还是要在文化的积淀,生活的积累,观察的精细,作品的枝艺上下苦功,将自己的生命节律融入在神奇的造物之中,从而孕育出“造理入神,回得天意”的传世作品
你看他说得多精彩,绘画艺术创新与文学艺术创新,虽一个用色彩,一个用文字,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没有深入的生活,不克服浮躁心态就谈不上创新,胡岩与刘勰的认识可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刘勰认为《通变》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从黄帝到周朝的诗歌,一代比一代富于文采,这是革新的成果,但在“序志述时”方面,基本道理却是一样的,这是继承的明证
一代一代地既“通”且“变”,才构成了文学发展的历史
刘勰在《物色》一篇里说得明确而精辟:“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尽而情有余者,晓会通也”
认为从古以来的作家,一概是先有所继承,同时又错综新旧加以变化,无不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取得成就的
通晓继承与创新的道理,才能写出景物有限而情味无穷的文章
刘勰还认为:继承必须是正确的继承,有意义的继承,能够有助于文学发展的继承;创新必须是正确的创新,有意义的创新,能够提高创作质量的创新
如果“竟今疏古”,没有正确的继承,就谈不上有正确的创新
“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
在质朴与文采之间细加斟酌,在典雅与浅俗之间认真矫正,才可以论谈通变的道理呀
对于怎样正确继承,正确创新,刘勰在《通变》中作了明确回答:“是以规略文统,宜宏大体
先博览以精阅,总纲纪而摄契,然后拓衢路,置关键,长辔远驭,从容按节,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采如宛虹之奋鬐,光若长离之振翼,仍颖脱之文矣
若乃龌龊于偏解,矜激乎一致,此庭间之回骤,岂万里之逸步哉!”刘勰认为考虑文章的整体规划,应该总观大局,广泛浏览和仔细阅读古今作品,掌握文章写作纲领,从中摄取合乎需要的东西,然后开拓文章的思路,设置文章的重点,使文情的发展象乘马运行,放长辔头,从容不迫,有节奏地前进
应依据表现情志的需要去继承古人的成就,根据自己的气质特点来施展创新,辞采如长虹拱起彩色的脊背,光辉如朱鸟鼓动美丽的翅膀,那就是卓越不凡的文章了
假如局限于个人的一偏之见,欣赏夸耀自己的一得之思,这只能是在庭院中转圈的劣马,难道是日行万里的骏骑吗! “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刘勰既看到了继承的必要,也看到了创新的重要
继承不能是“循环相因”的模仿,更不能是“殆同书钞”
创新不能“浅而绮”、“讹而新”,更不能“弥近弥澹”
只有“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结合起来,才能使继承目的明确,使创新基础坚实
继承与创新统一起来,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才能促进文学创作质量和提高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组合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
有人对1990年以来国外480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进行分析,发现重新组合式成果占65%,突破式成果占35%
可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占了绝大的比例
这种创新思维现代名称就叫重新组合型创新思维
如此看来,刘勰的“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可算的上是这种创新思维方式的鼻祖了
我国研究员许立言、张福奎提出的12个聪明方法,为重新组合创新思维提供了新鲜血液
他们的方法是:加一加、减一减、扩一扩、缩一缩、变一变、改一改、联一联、学一学、代一代、搬一搬、反一反、定一定,即通过重新组合事物的结构或事物形成的操作程序,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刘勰在《通变》最后总结道:“文律运用,日新其业
变则可久,通则不乏”
他说文章写作的规律周而复始的运行,文化事业要不断创新
创新才能流传久远,继承才不致于贫乏
刘勰早在一千四百年前对于继承与创新的论述,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学习刘勰的继承和创新理论,对于现今的文化创新,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弘扬,有着功在千秋的重要意义
我守候的梅花终于又开了,每朵花里浮动着我满怀的情思
61、每片树叶都有开心的记忆,每朵小花都有快乐的留念,在我们小时候嬉戏的花园再次把童年怀念
我的发小儿们,儿童节快乐!
奉姨妈之命去观察明仔书院举行的英语朗读竞赛
明仔站在台上,用流丽的英语朗读“IHaveaDream”,脸色庄重,口气深刻
雄鸡的银白色在餐刀上闪着亮光,然后,刀回到了它习惯待着的地方,而这只用雪堆成的雄鸡,却继续在地面的积雪中有力地嵌入,似乎还有进一步切入的势态
其实,用雪堆鸡的过程,就是让原本飘落在地的白雪,再次获得了向空间刺入的机会,就在浸润着雾气的空间被撕破的瞬间,凝聚在白雪之中的活力,得到了彻底的释放,从而奠定了白雪在雄鸡身上按照秩序存在的位置
这种位置,可以看成是对白雪的一种至上的拯救行为,同时我以为,这似乎也就是对白雪服务的一个贴切比喻了
服务需要有一个姿态的根本改变,需要创造一个能使雪显得突出的空间,因此,服务不光是给予,而是不断地帮助白雪发现自己的权威和地位的设定过程
我相信,用雪堆塑的过程,之所以能够使人忘乎所以,完全是因为雪更少被套上单独表演的枷锁,更少被要求必须胜人一筹
如果把服务比作是为他人创造成长的空间艺术的话,那么,这只用雪堆就的雄鸡,给我带来的印象,就是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