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资讯
给大家科普一下决战麻将外卦神器下载安装—原来可以开挂!2023已更新重阳节饮酒是什么酒
2023-10-31 20:03  浏览:46
给大家科普一下决战麻将外卦神器下载安装—原来可以开挂!2023已更新(今日/知乎) 据国家卫健委网站消息,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38例,其中境外输入23例,本土15例(江苏6例,其中无锡市5例、苏州市1例;四川3例,均在成都市;黑龙江2例,均在鸡西市;上海2例,均在闵行区;广东1例,在深圳市;云南1例,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当日转为确诊病例12例(境外输入7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27例(境外输入26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686例(境外输入572例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42554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22468例(出院16190例,死亡288例),澳门特别行政区79例(出院79例),台湾地区20007例(出院13742例,死亡852例)。

“双节”将至 白酒市场如何演绎复苏态势?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唐强

  在疫情等因素冲击下,白酒产业正在经历变革与调整。

  12月以来,随着全国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这也让白酒行业看到了新的曙光,更憧憬着所谓“后疫情时代”大发展。业界普遍认为,白酒产业向名酒产区和名酒品牌集中的格局没有改变,而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酒业将迎来新一轮战略机遇。

  如今“双节”将至,进入传统旺季的白酒市场又将如何演绎?

  延续结构性繁荣长周期

  全国白酒总产量自2016年达到峰值之后,便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之中,白酒行业从此进入了一个以“去产能、降产量、提质量”为特征的结构化调整阶段。

  据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白酒产量比2016年下降了47.3%;而这五年间,白酒产业销售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基本持平,行业利润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0.88%。

  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降产量、提品质的结构调整过程中,低端产能逐渐被压缩,品牌化竞争成为市场生存之道。

  近日,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指出,整个酿酒板块体现出强大的韧性,中国酒业稳中有进的趋势没有改变,仍然延续结构性繁荣的长周期,整体效益持续提升,具有极强产业韧性和强大的发展活力。

  从数据看,今年1~10月,白酒板块,规上企业数量和产量都有所下降,但白酒销售收入和利润都实现两位数的增长。

  宋书玉认为,白酒产业向名酒产区和名酒品牌集中的格局没有改变。同时,当前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扩大内需、消费的酒业将迎来新一轮战略机遇。

  白酒分析师蔡学飞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中国酒行业从2021年下半年,以酱酒增速放缓、国家限制酒行业资本化为标志,中国酒行业就进入了深度调整周期,主要特征就是强分化趋势。一方面,像茅台、五粮液这样的全国性名酒,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不断走强;另一方面,大众酒类消费市场不断萎缩,整个酒类消费结构性升级特征特别明显。

  蔡学飞认为,中国白酒行业就进入了存量挤压时代,伴随着消费结构升级,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需求不足、预期减弱等许多不确定的风险,导致整个行业进入存量挤压时代,此消彼长的增长方式,成为主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酒行业进入了以品牌和品质为代表的名酒消费时代。在这背后,则是以文化为代表的品牌和以产区为代表的品质成为新的竞争内容。

  当然,对于白酒市场的红利,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这类头部酒企分得的蛋糕最多,品牌优势促进业绩的提升,核心产品带动系列酒的扩张。

  2022年即将结束之际,贵州茅台于12月29日晚间发布业绩预告,今年将实现营业总收入1272亿元左右,预计实现净利润626亿元左右。其中,茅台酒营业收入1077亿元左右,系列酒营业收入157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6.20%左右。照此估算,贵州茅台日均营收约3.48亿元,日赚1.72亿元。超额完成2022年年初,贵州茅台董事长丁雄军曾提出的营业收入1259亿元、增长15%的业绩目标。

  头部白酒企业持续扩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白酒产量峰值在2016年,当年产量为1358万千升,此后产量一路下降,2021年白酒产量几近腰斩。在企业数量方面,数据显示,2020年1月~11月,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为1040家,而2017年这一数据为1593家,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消失,行业出清加速。

  从局部看,2021年川、黔两大核心白酒产区产量逆势增长。贵州省生产白酒34.81万千升,同比增长30.5%。四川省294家规上白酒企业,2021年累计生产白酒364.1万千升,同比增加3.7%;完成营业收入3247.6亿元,同比增长13.8%;实现利润655亿元,同比增长23.7%。

  尽管从整个白酒行业来看,产量规模在逐年递减中,但知名酒企的扩张却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2022刚开年,白酒龙头贵州茅台和五粮液便接连抛出扩产计划;紧接着,今世缘、山西汾酒、水井坊、舍得酒业等知名酒企也纷纷跟进。粗略统计,截至6月份,A股市场,上市白酒企业2022年公布的扩产投资计划合计超过360亿元。

  其中,水井坊于5月9日晚间公告,公司计划在邛崃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拟分期建设“水井坊邛崃全产业链基地项目第二期”。项目建设包括酿造基地、瓶装酒包装中心、仓储物流基地、国家实验室、新产品研发中心等,该项目预计占地面积约735亩,预计投资总额40.48亿元。

  12月14日,贵州茅台董事会也审议通过了投资议案,拟投资约155.16亿元建设茅台酒“十四五”技改建设项目。其中,工程费用105.38亿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32.12亿元(含土地费用26.79亿元),预备费8.86亿元,铺底流动资金8.8亿元。项目建设周期为48个月,所需资金由公司自筹解决。据悉,建成后可新增茅台酒实际产能约1.98万吨/年,储酒能力约8.47万吨。

  复苏态势仍比较明确

  对于即将到来的2023年元旦和春节假期,双节都是白酒行业的传统旺季。尽管防疫政策逐步放宽,对人员流动限制因素小,但对于大众的消费意愿仍有待观察。

  国信证券研报指出,目前各城市疫情感染率快速上升,不少地区疫情高峰期已经到来,对白酒的消费场景和消费动力产生较大影响,多数人感染后身体有较长恢复期。近期,多地白酒动销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国金证券研报也认为,当前大部分区域实际动销仍有扰动,建议持续观察北京等地疫情高峰过后的消费复苏情况。从渠道反馈来看,年前的一些年会、团拜等消费有影响,而且春节略有提前下终端备货时间被压缩,预计也会对动销有所扰动,但是往后看复苏的态势仍比较明确。

  分价格带来看,受疫情影响,近期白酒消费仍存在一定消费降级现象。国信证券认为,部分人群从消费高端酒转而消费次高端酒,次高端价格带内部也有一定消费下移现象。但随着春节临近,高端和次高端价格带的需求逐渐旺盛,前者主要是高端礼赠需求支撑,后者主要是亲朋好友聚饮等需求带动。

  结合近期各地疫情进展和白酒消费情况,国信证券对2023年春节白酒动销表现有三点判断:首先,当前渠道库存水平不会对渠道开门红回款和动销造成过多压力,目前高端酒渠道库存较低,次高端酒渠道库存虽略高但正常可控,酱酒库存虽较高但头部品牌库存可控。

  其次,部分疫情高峰期到来较早的城市的消费已开始出现恢复迹象,预计全国大部分地区染阳高峰人群有望在春节前康复,春节返乡人群有望较往年增加从而带动礼赠和聚饮等白酒消费,返乡人流量较多的区域如河南和山东等地2023年春节白酒动销有望实现同比增长。

  最后,对于短期白酒出现一定消费降级现象,国信证券表示,高端酒动销仍不错,次高端酒动销也在逐步恢复。随着春节返乡过年人数增加,国信证券预计,100元~300元中高端和300元~800元次高端价格带白酒消费都将受益。由此,该券商维持前期观点:即短期疫情影响好于预期,长期在防疫优化和经济复苏的背景下白酒有望迎来新一轮复苏和景气周期,目前仍是布局板块的较好时机。

  针对所谓的后疫情时代,蔡学飞表示,从目前来看,疫情防控政策放开之后,消费市场没有出现全面的复苏,只是在商务、宴席、礼品市场和旅游市场,可能有些刚性需求得到了释放,这也利好茅台、五粮液等一线名酒。因为这类群体的消费具有刚需性,因此,后疫情时代其实更多的还是延续。疫情三年,老百姓的健康意识大幅提高,以果酒、黄酒为代表的健康化概念小酒种,也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方正证券三大股东各派驻董事,新格局将带来哪些变化?同业竞争仍被高度关注

财联社12月31日讯(记者 林坚)12月30日晚间,一份补充公告表时,方正证券(601901)经过多年“洗牌”后,其持股股东的最新格局将正式产生。方正证券三大股东新方正集团、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中国信达分别派人“入驻”方正证券,担任董事会董事。

图为新方正集团提出的临时提案说明

方正证券公告称,定于2023年1月9日召开的2023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将增加临时提案,补选李岩为第四届董事会董事,而该议案由方正证券新控股股东新方正集团提出,这也是近期证监会批复方正证券变更主要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为新方正集团以及中国平安后,后者的最新举动。

记者注意到,中国平安目前间接控制方正证券,是公司实际控制人,而李岩曾长期在中国平安系统任职,2022年11月至今,其任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特别助理。

此外,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还将审议补选宋洪军、张路两位为方正证券董事,林钟高则为独立董事。根据公告,2022年10月至今,宋洪军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股票投资部主任;而2022年10月至今,张路任中国信达战略客户三部总经理助理,并在中国信达下属企业或出资企业担任董事、监事或高管。林钟高则为北大方正集团提名而来。

图为补充提案后,方正证券2023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议案

有业界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随着来自不同股东方的董事纷纷入驻,意味着方正证券混乱的持股格局将清晰,并逐步形成稳定格局,为该公司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长期困扰方正证券的股东风险或可完全出清。但与此同时,也需要留意第三大股东中国信达的“进出”问题。

11月初,中国信达“因经营所需”发起了对方正证券的减持,其拟于2022年11月28日至2023年5月27日期间,以集中竞价方式减持方正证券股份不超过1.65亿股,约占方正证券总股本的2%。

换届工作延迟至2023年年中,新股东带来哪些影响?

方正证券易主渐入尾声。12月20日,方正证券收到证监会批文,对新方正集团依法受让方正证券23.63亿股股份(占股份总数28.71%)无异议,核准新方正集团成为方正证券主要股东。至此,方正证券股东格局成为新方正集团、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以及中国信达。

目前来看,虽然来自股东们的董事纷纷“入驻”第四届董事会,且只待股东大会审核通过,但是距离方正证券第五届换届工作还有一定时日。

据了解,方正证券第四届董事会、监事会已于2022年12月15日届满,但因股东北大方正集团重整,该公司控股股东已变更为新方正集团,中国平安间接控制,鉴于正处于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变更的特殊时期,方正证券表示,为保障董事会、监事会工作的连续性和公司经营的稳定性,拟将第四届董事会、监事会的换届选举延期至第四届董事会、监事会届满之日起不超过6个月内进行,即2023年6月15日前完成换届选举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方正证券最新披露补充临时提案之时,12月30日,方正证券还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于12月29日收到董事汪辉文递交的书面辞职报告,汪辉文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董事职务,并确认与公司董事会无任何意见分歧,且无任何与辞任有关的事项需提请公司股东注意。至此,汪辉文先生辞去董事职务后也将不再担任董事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委员职务。

方正、平安同业竞争问题待解

方正证券易主,意味着包括方正证券旗下承销保荐公司以及基金公司方正富邦基金在内的实控人均变成为中国平安。不过,目前新方正集团重组事项尚未完成,重整投资所涉及的重整主体保留资产尚未完全转入新方正集团,据悉,各方正在有序推动资产转入的相关工作。

记者注意到,虽然上述股权变化已经充分披露,但随着中国平安成为方正证券的实控人,其带来的证券公司同业竞争问题依然高悬。中国平安旗下还有平安证券,方正证券与平安证券之间存在着同业竞争问题。

在2022年半年度业绩发布会上,方正证券管理层回应称,各方将本着保障上市公司全体股东利益的原则,在维护广大股东尤其中小股东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解决方正证券与平安证券的同业竞争问题。

有业界人士猜测,为解决同业竞争问题,方正证券或与平安证券合并,但目前,该猜测并无实际依据。财联社记者多方获悉,伴随着股权更迭,中国平安对于方正证券的影响已经涉及方方面面,平安证券带给方正证券的影响也正在内部产生。

公开资料显示,相较于平安证券,方正证券版图更为宏大,该公司是我国首批综合类证券公司,2011年在上交所上市,目前拥有363家证券营业部、36家期货营业部、26家区域分公司、1家资产管理分公司、6家境内外控股子公司。

但相较于方正证券,平安证券竞争力或更强。据中证协数据,2021年,方正证券总资产排在国内券商第18位,营业收入、净利润排在第20位、第26位,而平安证券总资产在国内券商排第13位,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排在第13位、第16位。

(责任编辑:崔晨 HX015)

青岛银行:一个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城商行样本

  中小银行是我国银行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服务和支持基层居民、小微企业和地方经济的重要力量。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法规部主任綦相曾介绍,目前我国中小银行总资产接近100万亿元,占我国银行业总资产的29%。

  然而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愈加复杂多变。受经济增长持续下行叠加疫情等因素影响,加之中小银行受制于资本实力、经营地域等因素,不少中小银行面临的经营压力较大。行业普遍认为,中小银行需要积极探寻高质量发展机遇,积极迎战市场环境转变带来的“大考”。

  青岛银行就是一个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城商行样本。截至2022年三季末,青岛银行资产总额达5312.6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0.19亿元,增长1.73%;2022年前三季度,青岛银行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25.95亿元,同比增加1.77亿元,增长7.30%;营业收入95.23亿元,同比增加13.35亿元,增长16.30%。青岛银行再次交出了稳健发展成绩单。

  近日,青岛银行连续荣获“金贝奖——2022卓越区域影响力银行”“第二十届中国财经风云榜——年度区域服务领军银行”等奖项。21世纪“金贝”资产管理竞争力案例征集始于2008年,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十五届。作为“2022卓越区域影响力银行”的唯一获选案例,青岛银行的高质量发展成果备受认可。

  规模稳健提升,盈利持续向好

  三季报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青岛银行客户贷款总额2,702.1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60.10亿元,增长10.65%;客户存款总额3,318.1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2.94亿元,增长5.83%,资产负债结构持续优化。

  值得关注的是,青岛银行在营业收入较快增长的同时,聚焦风险防控,不断夯实业务基础。截至2022年9月末,不良贷款率1.32%,比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15个百分点。此外,该行主要监管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拨备覆盖率206.20%,比上年末提高8.78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16%,比上年末提高0.78个百分点。

  事实上,青岛银行扎根青岛创业26年,经过多年积累,在公司治理、风险管控、IT建设等方面持续提升,通过零售银行、公司银行、金融市场三大业务板块驱动发展,形成坚实的客户基础,塑造了特色鲜明、高质量发展的新金融业务模式。

  青岛银行管理层在三季报中表示,该行坚定打造科技引领、管理精细、特色鲜明的新金融精品银行的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华西证券银行团队发布研报称,青岛银行三季度基本面整体提升,一方面信贷投放平稳、且通过资负结构调整实现息差企稳,贡献收息业务明显改善,支撑营收增速稳健。另一方面关注类指标延续显著双降,保障未来业绩释放。

  坚守服务本源,服务地方经济

  中小银行如何探寻高质量发展道路,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重点课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研究员、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金融发展与监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张健华曾撰文指出,中小银行应该守住重点服务好基层和中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克服短板,更集中精力在中小银行最具有竞争力的领域,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为地方法人银行,青岛银行始终坚守初心,不断回归银行经营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勇当服务地方金融主力军。

  譬如,青岛银行全面服务和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积极助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和上合示范区发展,探索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最后一公里”。今年3月,青岛银行成功为青岛能源集团下属公司办理了一笔排污权质押贷款业务,该业务也是青岛市首笔排污权质押贷款业务。

  在金融科技实力的构建方面,青岛银行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建立敏捷组织和文化,增强前沿技术应用,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据了解,该行深入研究5G、大数据应用、分布式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加快重点项目实施和创新工作应用落地,不断挖掘新业务模式和特色产品服务,推动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创新。

  在普惠金融领域,青岛银行围绕“科技金融、惠农金融、民生金融”三大业务方向,不断加强产品创新,提升服务水平。譬如,青岛银行在山东省内复制推广助农站点建设,以助农站点为支撑点,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供给能力;创新“乡村振兴贷”“种植宝”“养殖宝”“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特色产品,以创新产品为切入点,满足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不断“扩面、提质、增效”,构建乡村综合金融服务生态圈。

  打造特色银行,谋定高质量发展之路

  目前,青岛银行在山东省内已设有16家分行,175家网点,并先后成立山东省首家科技支行、文创支行、港口支行等特色支行。

  值得关注的是,青岛银行于2017年2月开启了集团化、多元化发展之路。彼时,该行发起设立青银金融租赁公司,发展探路向前再进一步。2020年9月,青岛银行成立青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应对“资管新规”落地后的行业变局。

  目前,青银金租与青银理财“两翼共展”,规模效益也同样稳步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青银金租加大租赁资产投放,实现营收利润双增长,上半年累计投放70.29亿元,租赁资产规模突破15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40亿元,同比增长35.54%,净利润0.86亿元,同比增长18.53%。截至6月末,青银理财产品规模达1707.7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7%;资产规模达1,928.9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14%;实现理财手续费收入4.59亿元,同比增长10.55%,规模效益稳步提高。

  当下,海洋经济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青岛银行也正在打造中国首个蓝色银行的特色发展之路上加速迈进。

  为积极响应山东省、青岛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目标,在过去两年中,青岛银行联合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IFC)共同探索与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相结合的蓝色金融新发展模式,不断加大对蓝色经济相关产业的信贷投入,将蓝色金融打造成青岛银行的特色业务,积极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蓝色银行品牌。

  2020年11月,青岛银行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批准,成为可持续蓝色经济金融倡议会员。2022年6月,IFC向青岛银行投放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5亿美元蓝色银团贷款,这也是IFC为首的国际开发机构在中国的首笔蓝色金融投资。

  青岛银行管理层在三季报中表示,未来该行将积极参与蓝色金融发展,为助力青岛市“海洋攻势”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预计,本季度全球石油市场将陷入供应过剩,同时下调需求前景,上调非OPEC供应预估。根据OPEC的最新月度报告,其将第三季度原油产量预测下调124万桶/天,至2,827万桶/天。这比OPEC 13个成员国7月的产量低了约57万桶/天。OPEC位于维也纳的研究部门将本季度全球原油需求预期下调72万桶/天,同时上调非OPEC供应预期52万桶/天。预计本季度原油消费均值为9993万桶/天。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