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苏省、重庆市和浙江省杭州市相继发布推进城市更新的相关文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秦海翔在“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3年会暨青年论坛”上表示,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步入中后期,将加大工作力度,持续推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专家建议,推进城市更新工作要着力推动确权、赋能、注资三大重点环节改革。
多地发文推进城市更新工作
近日发布的《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市更新的实施意见》提到,为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能级、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杭州将全面推进城市更新。《实施意见》自2023年6月12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35年12月31日。
文件明确,2023年基本形成具有杭州特色的城市更新工作体系,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到2025年,形成一系列城市更新成果与实施模式,形成一批标志性城市更新示范项目。到2035年,围绕城市宜居、韧性、智慧目标,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形成城市全周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更新范例。
早些时候,江苏省、重庆市也都发布了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文件。《江苏省城市更新行动指引(2023版)》就城市更新的任务、难题和实施标准给出了阶段性解答。《指引》要求,对更新项目全面体检,既查找城市短板,甄别各类城市问题的轻重缓急,也梳理历史文脉,查清资源要素,实施有机更新。
《重庆市城市更新招商手册》则就该市正在推进以及即将实施的约110个城市更新项目进行了推介,包含城市更新项目库内项目和未入库项目,主要分为老旧小区、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历史文化区、老旧商业区等类型。
城市更新行动力度将加大
全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一步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实施城市更新与我国城镇化进程密切相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到2022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5.22%,我国城镇化发展步入中后期。当前,如何实现城市建设的质与量并重越来越成为各界关注。
秦海翔直言,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我国城市发展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过去注重追求速度和规模,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宜居性、包容性和生长性不足,一些大城市的“城市病”问题突出,不少城市老旧房屋和市政管线存在安全隐患,适应城市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城市更新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这些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还有差距。
在他看来,当前既是城镇化“下半场”,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国有571个城市实施城市更新项目达到6.5万个,这些项目的实施对于完善城市功能,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工作力度,持续推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秦海翔表示,将围绕“宜居”、“韧性”和“智慧”三个关键词发力。“宜居”方面将聚焦居住品质提升、提高住房建设标准、打造好房子样板,同时为老房子“治病”。“韧性”方面将重点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智慧”方面将举全行业之力打造数字住建,大力推进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和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
城市更新仍需完善制度机制
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在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看来,推动城市更新要着力推动确权、赋能、注资三大重点环节的改革。
“根据我们的调研,目前存在着城市更新的范围、边界和重点不清的倾向,亟需根据不同城市更新的阶段、财力、强度来确定城市更新的范围和边界。”高国力说,推动城市更新,急需完成两类确权:一类是资产主体不明,另一类是产权、权属份额不清。对于前者,应该尽快成立专属的队伍,设置专属的机制尽快明确产权主体。对于后者,建议要设立研究专门的机制,加强部门的协同,确定固定的期限,履行听证、公示等法律环节,纳入强制执行的轨道。
此外,城市更新还需要给资产赋能。高国力表示,急需找到让城市更新中相关资产的交易能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由不规范到规范的合理、可行的办法,促进相关资产合理有序流转,特别是对城市更新中涉及到土地,尽快研究出它的定价和交易、流转和盘活等环节的办法。此外,城市更新中涉及到的棚户区、城中村的改造,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历史建筑街区,甚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轻资产的抵押、担保、贷款和融资也缺乏专门的补贴性、导向性的办法。
高国力还建议,要适当地调整财政资金和地方专项政府债券在城市更新中的使用范围。按照现行中央财政资金使用办法,资金主要用于城市更新中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用于相关房屋主体则有严格限制,而后者恰恰是很多老旧小区面临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