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ton(1960)就曾对Bowen的认识做过如下的评论:“鲍文的化学理论或将该理论应用于玄武质岩浆的分离作用并没有任何错误,这依然是岩石学的一个基本原理。但是,火成论僵硬地束缚一个单独的模式上,认为大多数火成岩的演化都是玄武岩浆入l侵地壳冷却、结晶和分离之故,那就有点臆测了。鲍文(Bowen)(1914,1922,1948)的玄武岩浆结晶分异理论的误区,是将矿物结晶顺序与岩浆岩从基性到酸性的岩石序列相结合。同样的化学理论可以应用于其他模式”。
尽管自赫顿(Hutton)起,就已经认识到变质作用过程(莱伊尔提出的术语),虽然对其性质还不够十分了解。甚至在使用显微镜以前,关于花岗岩是变质形成的问题就已经写了很多。泰格斯蒂德(T/gerstedt,1893)在描述芬兰南部的一些混成岩(后来这种岩石被称为混合岩)时,他发表了一个略不相同的概念。赫顿本人则极力地提倡岩浆成因的观点。据赫顿意见,花岗岩不整合侵入层状岩石的特点、粗粒结晶组构和斜交岩层的花岗岩脉,都被认为是花岗岩由“地下熔浆(subterranean lava)”结晶形成的证据,地下熔浆后来称之为“岩浆”。
在芬兰、塞德霍姆(1893)原来反对过加拿大人劳森的观点, 劳森曾认为侵入到原始地壳和至老的沉积岩当中的那些尤为古老的花岗岩,是由于至底部的至老沉积物经过重熔作用形成的。塞德霍姆(1892)认为环斑花岗岩是真正的岩浆岩,在强烈的垂直移动期之际,岩浆能充填到似地堑的凹陷中,就在这个时期环斑花岗岩呈大型的岩体侵入。之后人工斩凿粗、细岩状纹,或用机器研磨、拋光,使表面晶莹光亮。后来,塞德霍姆对于其它一些花岗岩提出了他自己的再生作用和深熔作用概念,这些概念部分地与劳森在加拿大所阐述的概念相一致。
墙面艺术形式:为了增强墙面的艺术性美观性,通常在墙面做一些变化,增加层次和线条,常见的几种做法有几种:落膛做法:即在墙面的中间部分凹进去,形成四边高中间低的“池子”。除了正式的落膛做法,还有在此基础上的简化的做法,如砖圈做法,砖池子(方池子和海棠池)做法。五进五出做法:一般在墙的两端,以五层砖为一组,向上砌筑过程中,一组比它组收进一个丁砖长度,下一组再比这一组凸出一个丁砖长度,以此类推。由于每天穿行的人l流走向不同,力度不同,对花岗岩表面的磨损程度也不同,经过一段时间的作用。墙的外边砌筑类型比墙心要细(高一个等级),如两端是淌白墙做法,墙心就可以是糙砌,甚至碎砖墙,也可以用抹灰做法。墙心抹灰又叫软心,砖砌则叫硬心。墙心一般比两端要凹进去一些。花墙子做法:墙体局部或大部使用花砖、花瓦做成镂空的墙体。其艺术形式多种多样,用在装饰性要求比较高的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