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资讯
回归的含义 | 新发展·新动能,聚焦2021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一朵云多重
2023-10-12 20:26  浏览:29

新冠疫情导致了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全球经济衰退,逼迫各国政府推行超大力度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以保持经济稳定,避免社会危机的爆发。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之前,除了中国以外,全球主要经济体11年的流动性可能还比不过去年两个季度的流动性释放,与此同时,全球的债务正冲向历史的巅峰。所以,除了疫情的走势之外,超大力度的刺激政策回归常态后,对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带来的影响成为各方极度关注的话题。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数据,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的7个季度内,全球债务/GDP从180%跳升了19个百分点至199%,而这次疫情暴发之后的短短4个季度内,全球债务/GDP从222%跳升了27个百分点至249%,其中,发达经济体的问题更为严重。全球债务风险已到悬崖边缘。

以美国为例,自2020年3月开始采取了超大力度财政刺激计划和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持续大规模购债,资产负债表急剧扩张:截至今年10月末,美联储资产规模较2020年初扩大105.0%,增加了4.4万亿美元。美国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截至今年10月初,美国M2较2020年初增加了5.6万亿美元,增速达36.4%。

去年来很多专家喊出了“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建议,并声称MMT(现代货币理论)的有效性已经被疫情后不少国家的实践所论证,甚至于找到了成功的先例:2008年次贷危机后,美国政府为刺激经济采取了低利率以及一系列量化宽松政策,并没有带来实体经济的通胀风险。但更多观点认为这并不能说明问题,毕竟主要发达国家还是依靠大规模发债来为财政赤字融资,货币大规模“放水”带来的经济和金融市场风险也始终为各国央行高度关注,并终究会回归正常化。

回归已经在路上。创纪录的债务负担、即便不愿意承认也已脱缰而去的通胀数据、脆弱的金融体系,这些都是刺激政策必然要收缩的根本逻辑。“鸽派”到极致的美联储也从扭扭捏捏转向态度鲜明,美联储11月的议息会议如期宣布缩减购债计划(Taper),意味着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进入实施阶段。所以,刺激终有极限,2022年将是全球经济从史无前例流行病冲击和超强经济刺激政策中逐步回归的一年。但是回归有回归的风险,“Taper”给美国带来的副作用是经济增长放缓和金融市场“去泡沫”,资产价格跳水成为大概率事件,对于新兴国家而言,则是资本外流和本币贬值,并加剧已有的通胀风险。所以,通过强心针、呼吸机抢救过来的全球经济是走出危机还是走向一个更重的危机?令人担忧。

在这么一个十字路口,回过头来看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却好像走在另一个逻辑里,同样都在唱“抗疫之歌”,中国和世界的旋律一样,但是和声却不同。

在新冠疫情应对过程中,中国央行领先全球其他央行进入疫情状态,也率先回归货币政策正常化,在最近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认为,当前我国面对的内外部环境与上轮相比有明显不同,发达经济体政策调整对我国影响有限。一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体量扩大,韧性更强;二是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三是我国汇率市场化改革取得进展,对外部冲击的吸收能力增强;四是我国金融体系自主性和稳定性更强,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增强。央行指出,我国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设计,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带来的外部冲击。

货币政策正常化背后是实体经济的支撑,经历了2020年新冠疫情的巨大冲击,中国经济能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率先复苏,取得唯一的正增长,非常不易,与多重因素密不可分,比如“动态清零”这么一个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维持住了生产和消费的基本稳定,再加上庞大的内需,相对完备的产业链和巨大产能,以及大部分制造业大国长期停摆等等。

同时,央行的调控能力近年来也是日趋老练,始终能够保持定力,在冷静分析形势,做好预判的前提下,不搞“大水漫灌”,政策的当前效果和前瞻性兼顾,做到了精准施策。

所以,实体经济提供的基本面使得我们的宏观政策在做好“逆周期调节”的同时,有条件有底气采取更从容、长期的“跨周期设计”,从而更好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另外,宏观经济政策“中国式回归”还有另一个声部:它不只是应对疫情,还要服务于中国新的改革周期,以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为核心目标,政策优先级转向重要产业链自主可控的经济安全,绿色可持续的环境安全,以及谋求个体更均等发展机会的社会公平。

今年,我们因此看到了北交所的开业、碳市场的设立、浦东和大湾区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等一系列新政有序宣布,还有加大反垄断执法力度、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治理、注册制改革的深化、证券集体诉讼制度正式落地、对虚拟货币的坚决打击等等,都是有着清晰的政策背景和治理逻辑。

所以,政策回归常态的背后,不只是疫情因素,还包括了金融业如何回归初心,更有中国在经济社会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和治理新理念。从这些角度去预测和理解未来的经济政策走向,才能明白“回归”的真正含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