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资讯
“专精特新”有多火?企业成立4个月,营收为0,估值20亿一磅等于几斤
2023-10-14 10:24  浏览:51

经济网 | www.ceweekly.cn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孙冰 | 北京报道

“互联网融资最火爆的时候,我都没有见过这种场面。”在一线投资机构负责工业项目的投资人Derek对《中国经济周刊》讲述了他近期的“神奇经历”。

“一家做新材料的创业公司,去年的营收只有两三千万,但估值却达到了40亿。我们去参加融资会之前,想去公司做背调再和创始团队交流一下,得到的回复是抱歉没时间。后来的投资会由于公司场地有限只能线上举行,因为有超过200家投资机构参与出价,很多投资人连公司都没去过。”Derek说。

究竟什么项目如此诱人?Derek透露,这家公司生产的是VR/AR设备需要用到的一种特殊材料。“但离真正量产还有十万八千里呢。”他说。

“VR/AR设备被认为是未来元宇宙的入口,元宇宙被描述为继PC和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代计算平台’。就像现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一样,万一未来人人都会有一副进入元宇宙的VR眼镜呢?”Derek表示,大批带着“互联网思维”进入工业制造业的投资人,就是喜欢这种“故事”。

Derek最初将此事当作笑话与同行分享,但后来他发现,这不是笑话。“我们又看了一家做动力电池的创业公司,给出的份额并不多,只接受3~4家投资,但至少有50家投资机构去竞争。现在投资圈真的太卷了,我都想去创业了。”Derek半开玩笑地说。

“专精特新”是政策热词、产业热词,当然也成为了投资热词。投资人本就是嗅觉最为敏感的群体,面对明确而密集的政策信号——“脱虚向实”和“补链强链”,大批的资本从互联网、新消费等领域,涌向了过去并没有得到太多关注的工业制造业领域,希望掘金“专精特新”,发现未来“小巨人”。

尤其是科创板和北交所的陆续推出,不仅为中小企业,尤其是工业制造业领域的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也为资本搭建了新的退出通路,这是资本敢于下注的关键因素。相对于不确定性猛增的美股市场和门槛较高的港股市场,新的可能性怎能不激动人心呢?

但是,在这个被戏称为“99%的投资人并不懂”、连中国风险投资的“美国师傅”们也没能玩转的新领域,各路资本喜忧参半、冷暖自知。

展开全文

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共计发生9391起投资案例,其中,披露金额的交易数共计8758起,披露金额规模合计10540.36亿元人民币,投资案例数和投资总金额已经超越2020年全年,同比分别上升70.5%和74.9%。

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共新募集4574只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基金,同比上升87.3%;募集金额达到12690.39亿元人民币,相较去年同期上升50.1%,新募基金数量和募资规模也均已超过2020年全年。

警惕工业制造业投资的“互联网思维”,

这么多的钱,该去哪儿?

随着工业制造业突然从创投圈的舞台边缘被推上了核心赛道,大批从互联网领域撤离的VC和PE们顺应政策导向蜂拥而至,也有过去投新消费的投资人雄心勃勃地来投资“工业国货”。

这对于一直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制造业中小企业和创业公司来说,当然是好事,但风口热浪之下,也需要一些冷静思考。

“中国VC(风险投资)行业发展只有20年的历史,但机构数量已有数万家,从业人数上百万,远远超出百年风投历史的美国。而且过去20年,中国VC主要投向互联网领域,‘美国师傅’们也不投资工业制造业,因此目前并未形成一套成熟、权威的针对工业制造业的投资体系。”北极光创投合伙人黄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是行业里为数不多的、做工业技术领域早期投资已经十几年的投资人。

黄河是技术出身,在清华大学从本科读到博士并留校任教,在工业和投资领域都拥有多年从业经历,他已经投出了多个“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名单上的很多企业,我都去实地看过和研究过,确实有很多好公司,但也有‘水货’。”他说。

许多投资人试图在工业技术领域复制互联网的投资模式,黄河认为,目前主要有两大误区。一是工业技术领域和互联网行业投资的关键逻辑不一样,互联网领域可以投资一堆项目,只要一个项目押准了,获得超高回报,整个投资就是成功的;但在工业技术领域,能够成长到超过500亿元市值的公司数量非常少,很难出现单个项目获得巨大回报的情况。所以,投资要有更多的确定性,不是保证不错过,而是保证少投错。

二是投资人过度迷恋技术。“一定要把工业作为一个体系去理解,技术只是一方面,从来就不能说技术好就是一家好公司。真正顶尖的、纯粹靠技术过活的公司不是没有,但那是极少数。工业讲的是:你能不能解决我的问题;你要用多少钱解决我的问题;你能不能稳定地解决我的问题。简单说就是要好用、便宜、稳定和大批量,而且除了自身过硬,还要管理好供应链。”黄河表示。

黄河认为,优秀的工业企业大多数只需要在技术上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先进性,更重要的是着眼于技术转化落地。如果技术落不了地,找不到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场景,一切都是空谈。

“工业技术领域的投资要坚持‘周期长、赛道宽、不唯纯技术论’的投资准则。有这些经验,不是我们比别人高明,而是来自我们从2010年开始做工业制造业的早期优势,学费交得早,坑都踩完了。”他说。

局部已经过热?

工业制造业靠钱砸不出头部企业

“整体不好判断,但局部的投资过热已经非常明显了。”黄河认为,眼下的工业和技术早期投资,可能正在经历中国风险投资历史上的一次泡沫,资本的大量涌入形成了局部和周期性过热,程度甚至超过了当年的互联网。

从去年开始,机器人领域是“局部过热”的典型代表。创投圈甚至流传着这样的段子:全中国的投资人不是在东莞松山湖,就是在去东莞松山湖的路上。因为那里聚集了大量机器人领域的创业公司,甚至有硅谷的机器人公司不远万里搬到了松山湖。

“现在对机器人领域的投资额已经是整体市场规模的几十倍,连全民关注的半导体行业吸引的投资额也没有超过整体产业规模。有的机器人创业公司,公司成立4个月,收入为零,只有PPT,但已经完成了3轮融资,估值超过20亿元。当年的互联网也没有这么疯狂。”黄河感叹。

更让人惊诧的是,即使在机器人行业内部也“冷热不均”,故事更好懂、未来想象力更大,但当下并没有太多应用场景的C端机器人火爆异常。

“在机器人领域一年260亿元左右的投资额中,有超过220亿元是投向C端机器人的,而B端的工业机器人虽然市场规模有400亿元左右,年增长也能达到20%,但获得的投资只有40亿元左右。”黄河透露。

原因很简单,部分揣着“互联网思维”的投资人认为,确定性的20%年增长,不如不确定但有可能达到万亿规模的C端市场有想象力。实际上,科学仪器、工业AI、工业互联网、自动驾驶等很多领域,都出现了局部过热和周期性过热的问题。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大量资本在一个个风口中席卷而过,数度留下“鸡毛遍地”,但大浪淘沙之下,也确实砸出多家市值千亿、万亿的头部企业。黄河认为,资本在一些领域过热,如果只是带来资金效率的低下并不可怕,糟糕的是会“劣币驱逐良币”,把整个行业搞垮。

Derek也有类似的担忧。“一家公司的产品终端销售价4万元,但给渠道的价格8万元,然后再拿钱补贴渠道。为什么?因为这家公司融了大笔的钱,要‘做出’营收数据好达到科创板上市的门槛。公司还高薪养了上百个博士,以‘实现’高研发投入,但实际上这类产品根本不需要这么多博士。这套融资买客户、低价抢市场的互联网打法,会让行业里真正做事的公司没办法做下去。”Derek说。

更让人担忧的是,资本过度集中在一些“高精尖”赛道,但与制造升级、技术提升相关的诸多关键环节却依然还是“资本洼地”。

投资人在很多人印象里一般都很精明 ,为何会表现得“人傻钱多”?黄河认为,创投圈普遍缺乏工业制造业的经验,技术门槛导致信息不对称是一个原因,但也不排除就是有人做投机而不是做投资。“投资机构去投出一家好公司,助推一个行业,和赚到钱可以是完全不同的逻辑。可能对一些人来说,只要数据好看,成功退出赚到钱,留下一地鸡毛也没关系。”他说。

要解决这些发展进程中难以避免的乱象,黄河建议,监管应该更加细致,比如科创板只要求营收,不要求利润,给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时间是对的,但也要有配套的约束条件,比如亏损要逐年收窄等,以防止有公司通过钻研规则成为仅仅停留在上市文件里的“好公司”。

“资本本质就是逐利的,只有让资本在烂公司身上赚不到钱,才能把钱‘逼’到好公司那里。”黄河表示。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Derek为化名)

责编 | 姚坤

版式 | 孙珍兰

微信值班:李永华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