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资讯
千亿农险提速关于职场的电视剧
2023-10-26 20:10  浏览:33

本报记者 陈晶晶 北京报道

自2007年中央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以来,中国农业保险的业务规模迅速壮大,在服务“三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月6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释放的信号十分明显:农业保险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可或缺,并且未来大有可为。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此前,2022年2月,在《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首次将“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单列为一项重要内容,“保险”更是被提及10次。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976亿元,同比增长近19.8%,从保费收入上看,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保持较高增速且快于产险业整体增速,占比不断提升。

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几年各地将继续出台农险支持政策,农险保费补贴力度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增长趋势,农业保险保费年增长率有望持续保持在15%以上,甚至达到20%,成为产险业务中极具增长潜力的险种。

提升大宗农产品保险覆盖面

据了解,此次《通知》提出了确保涉农信贷投入稳定增长总目标。其中要求各银保监局科学制定辖内县域存贷比提升计划,持续监测县域信贷资金适配情况和县域保险保障水平,督促实现13个粮食主产省各产粮大县涉农贷款余额持续增长。提出力争实现832个脱贫县各项贷款余额、农业保险保额持续增长;各脱贫县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品种稳中有增。在脱贫地区有经营业务的银行保险机构,特别是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和主要农业保险承保公司,要努力保持脱贫地区各项贷款余额、农业保险保额增长。力争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于全国贷款增速,各重点帮扶县至少有1款特色农产品保险产品。

同时,《通知》还明确提出增强保险服务乡村振兴功能作用。要求保险机构要落实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探索开展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稳步扩大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宗农产品保险覆盖面,加快发展种业、大豆和油料作物保险,大力发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保证保险、耕地地力指数保险。提高小农户农业保险投保率。加快发展应对台风、地震、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的保险业务,提高农业农村自然灾害保险保障水平。

2019年5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首次把农业保险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予以推进,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能力,优化农业保险运行机制,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三农”领域日益增长的风险保障需求。农业保险作为“三农”重要保障和灾害风险分散机制,风险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本报记者梳理发现,围绕“扩面、增品、提标”,我国开展了一系列重大农业保险试点。2017年,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对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实施大灾保险的部署,在13个粮食主产省选择200个产粮大县,启动了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将保障水平在覆盖直接物化成本的基础上,提高到“直接物化成本+地租成本”,2019年开始实施范围扩大到500个产粮大县。2018年,在6个粮食主产省共选择24个粮食生产大县,部署开展为期3年的水稻、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推动保障水平实现“直接物化成本+地租成本+劳动力成本”全成本、全覆盖,积极探索开展粮食收入保险。2019年,在10个省份启动中央财政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试点,2020年试点实施范围扩大至20个省份,每个试点省份的试点保险标的或保险产品增加至三种。根据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起,我国在六省试点开展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随后保险覆盖率不断提升,2021年扩大试点范围至十三省。

展开全文

农业农村部官网披露显示,中央财政补贴范围包括三大粮食作物及制种、马铃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天然橡胶等16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品种,各地积极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保险,全国农业保险承保的农作物品种超过270类,农林牧渔各个农业生产领域均有产品服务覆盖。

本报记者从银保监会获悉,2021年,银保监会持续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提升农险服务能力。与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的通知》,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粮食作物保障水平。加强重点领域研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森林保险风险区划工作,并在6省探索开展三大粮食作物县级区划试点工作,促进农业保险风险区划和费率分区科学化、精准化。指导行业协会开展森林保险、育肥猪保险、能繁母猪保险产品示范条款制定工作,提升产品标准化水平。强化科技赋能,推动农业保险数据共享,推进全国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线上化工作,促进农业保险持续转型升级。

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

众所周知,农业保险行情是与“三农”联系在一起的。从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来看,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压舱石”和惠泽农民的福利手段的农业保险,前景非常乐观。

农业农村部官网显示,我国已建成基层农业保险服务网点40万个,基层服务人员近50万人,基本覆盖所有县级行政区域、95%以上的乡镇和50%的行政村。

从保费收入上看,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保持较高增速且快于产险业整体增速,占比不断提升。

2021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976亿元,同比增长近19.8%,为1.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超4.72万亿元。除中央财政补贴的16大险种外,农业保险还为蔬菜水果、牲畜家禽、水产养殖等地方优势特色农业提供风险保障,为地方优势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20年,农业保险实现原保费收入815亿元,同比增长21.3%,领先行业18.9个百分点。2016年~2020年,农业保险原保费收入占产险原保费收入比重分别为4.8%、4.9%、5.3%、5.8%、6.8%。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中国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保障深度和广度将不断提升,而且农业保险还会扩展到农机大棚、农房仓库等农业生产设施设备,这种安排表明,在国家层面,将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不仅是解决农业生产领域的风险保障问题,农业生产前端和后端链条上的全产业链风险保障,也都会被逐步纳入农业保险轨道。

东兴证券深度研究报告分析称,预计未来几年各地将继续出台农险支持政策,农险保费补贴力度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增长趋势,农业保险保费年增长率有望持续保持在15%以上,甚至达到20%,成为产险业务中极具增长潜力的险种。随着各大险企对农险市场的不断挖掘,并结合第一产业依然在我国经济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实际特点,农业保险在产险业务收入中的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预计最高能达到8%左右。

上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基本建成功能完善、运行规范、基础完备,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阶段相适应、与农户风险保障需求相契合、中央与地方分工负责的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作物农业保险覆盖率达到70%以上,收入保险成为我国农业保险的重要险种,农业保险深度(保费/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农业保险密度(保费/农业从业人口)达到500元/人。到2030年,农业保险持续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总体发展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补贴有效率、产业有保障、农民得实惠、机构可持续的多赢格局。

除了扩大保险范围、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之外,相关部门也频频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创新型农险发展。如2017年的《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强调扩大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发展保证保险贷款产品。深入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利用期货、期权管理市场风险,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

本报记者从银保监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中华保险集团逐步推广“保险+期货”模式,探索共建价格风险分摊机制,累计开展275个项目,覆盖新疆、辽宁、山东等19个省(市、自治区),涉及生猪、玉米、棉花、鸡蛋等十余种农副产品,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多元化风险解决方案;升级优化“威海模式”,深化畜禽无害化处理与保险联动机制;通过“生物资产抵押+保险增信+银行授信”模式,融合保险保障和银行信贷的合力,升级农村综合金融服务,在肇庆试点全国首个“生猪活体抵押”项目,已在全国复制推广。

太平财险提供的材料显示,2021年12月22日,太平财险佛山中支首张地方财政补贴型生猪价格“保险+期货”保单在佛山市三水区落地,为佛山市三水区养殖场4万多头生猪提供价格风险保障近8000万元。

此外,面对潜力巨大的农险市场,各大险企正通过科技赋能,对内实现降本增效、管控风险,打造优质产品和极致服务体验;对外输出领先的创新产品、服务,以科技驱动业务发展,增强保险产品在县域地区的渗透能力,促进行业生态的完善和科技水平的提升。

发表评论
0评